2022年11月25日,教育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创新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教研活动第六场如约在线举办,本次活动以《Innovating Pedagogy 2016》和《Innovating Pedagogy 2015》中的部分内容为共读书目,20多位师生在线参加。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宝鸡文理学院的四位老师领读了报告中的五个创新教法。
部分参会教师合影
北京城市学院马静老师首先分享了“有效失败”的教学,通过分析有效失败的概念和关键机制,指出失败和修复的过程是一种有效学习的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鼓励学生探索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教授重要概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解决方案。马老师根据已有研究得出“该方法对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水平先前知识的学习者来说都是有效的”的结论,进一步分析了在实施过程中的可能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教学经历和具体的案例,指出该方法与基于期待视野的教学之间具有紧密联系。
北京城市学院马静老师分享的第二个教学法是“偶然学习”,介绍了幼儿、学龄和职场的偶然学习,提炼了偶然学习的成功要素、影响要素和学习过程,分析了偶然学习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指出在通过该方法探索设计偶然学习的学习体验时,注重支持学习者反思生活中的学习,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偶然学习与刻意学习的联系,并认为该方法能够延伸到一个人的终身学习中,并结合具体的专业教学提出了关于教学中如何引导“有意识地偶然学习“的思考。读书会现场参会者们就偶然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联系进行了相关讨论。
复旦大学孙燕老师领读的是基于反馈的“回授法”,详细分析了回授法的定义和具体过程,并结合不同领域的案例介绍了该方法的应用,通过对该方法和与之相似的“交互教学”以及“互惠教学”进行联系,进一步强调了该方法的积极作用。最后,孙老师也分享自己教学中的具体课例,引发了参会的其他老师对该方法及其相似方法在教学中实施的关注和分享,老师们基于丰富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了在使用相关方法的过程中用以保证教学效果、维持公平性和提升学生积极性的具体的评分策略。
宝鸡文理学院刘敏娜老师分享了“计算思维”,首先在梳理各国计算思维培养的政策的基础上给出了计算思维的操作性定义和具体的构成要素,通过分析计算思维的培养与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联系与区别,认为计算思维比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对实践环境更有用,但可能不适用于解决人类或社会中不易进行分解的问题。刘老师也结合了具体的案例和编程课程,进一步强调了计算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工作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计算思维能够帮助学习者发展自身抽象能力。
华中师范大学张文华老师分享了“通过远程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中学习”这一教学法,提出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真实科学设备上的引导实验,分析了远程实验室进行科学学习的作用、特点以及典型的平台和资源;通过详细论述该教学法的六个核心问题(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实验课前后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指导、学生如何得到及时的反馈来指导学习、社会角色如何支持学习目标、意义创造和数据收集的场所能否被翻转、教师应该如何准备),指出通过该方法做真实的、实用的科学实验,不再局限于学校或大学的科学实验室在正常工作时间,而且能够使学生和教师专注于学习目标和科学学习的教学法,而不仅仅是实际操作仪器。
本期主题教研活动已经持续将近两月,成功举办六场读书会,后续每周五还将持续开展三次报告读书会和一次讨论总结会,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