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教育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创新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教研活动第十场如约在线举办,本次活动以《Innovating Pedagogy 2012》中的部分内容为共读书目,34位师生在线参加。来自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城市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香港大学、湖南大学的老师们领读了报告中的七个创新教法。
部分参会教师合影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张梦初老师领读的是2013年报告中的“MOOCs”,对该方法的概念和功能进行了拆解式的分析,介绍了国内外知名的慕课平台,通过对具体的课程进行分析指出如何设计内容和安排结构以吸引更多学习者并提升完课率和学习效果。
复旦大学孙燕老师领读的是2021年报告中的“MOOCs”,介绍了慕课的定义、发展过程和优缺点,结合近十年来该方法的发展和实践,分析了目前的问题,并延伸性地分析和讨论了与之相关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
北京城市学院马静老师分享的是“电子书新教学法”,分析了基本概念、新变化及其所能解决的问题,指出该方法在学习者需求、教育者/编写者需求和硬件需求方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案例,提出通过拓展“书”的功能来挖掘和利用电子书的新功能。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张芹秀老师分享的是“学习评价”,分别介绍了“什么是学习评价”、“为什么要进行学习评价”以及“怎样进行学习评价”的问题,结合学校的教学实践,分析了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学习评价,分类剖析了五类目标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了课程思政如何评价以及各项评价比例科学设置的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张文华老师领读的是“学习分析”教学法,结合相关案例和工具梳理了该教学法的兴起和作用、分化和发展,强调了通过有效的数据收集、分析和生成开展精准和及时的分析学习、持续诊断、干预和改进,从而从经验教学走向循证教学。
香港大学于雅文老师领读的是“个人探究学习”,分别指出了在该创新教学法中学生和教师需要做什么,指出探究的过程不是单独的、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并分析了整个探究的过程,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探究教学模式需要平衡协作和认知策略两个方面的因素。
湖南大学刘强老师分享的是“无缝学习”教学法,梳理了无缝学习的发展脉络、概念和特征,结合无缝学习教学案例详细分析了无缝学习教学模型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无缝学习教学设计,并进一步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探究了学习科学视域下的无缝学习。
历时近三个月的“创新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教研活动成功完成了十期报告的读书活动,来自36所学校和教育机构的44位老师领读了72个创新教法,每位老师的解读分享不仅全面系统展示出报告中所介绍的创新教法,更是结合国内本土实践对这些创新教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后续虚拟教研室将会把各位老师精彩分享整理成文进行推送,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是首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现已召集来自8所高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信息化专家,致力于探索基于国家线上一流课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新模式,融合体验式学习与教学学术,有效增强大中小学教师深度融合新技术与教学的能力。2022年4月虚拟教研室成立了学科思政研究教研组、新教师培训教研组、创新教法教研组,计划基于当下教育教学中的热点话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定制针对性主题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课程和培训活动,为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人才培养计划提质增效,推动高校间教师培训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培训的优势,推动特色教学培训方案与计划的展示与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