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日,教育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创新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教研活动第七场如约在线举办,本次活动以《Innovating Pedagogy 2015》中的部分内容为共读书目,20多位师生在线参加。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广东金融学院、文华学院、陆军勤务学院、吉林医药学院的六位老师领读了报告中的六个创新教法。
部分参会教师合影
一起来回顾本次读书会的精彩片段吧。
广东金融学院张栋贤老师介绍了“交叉学习”,指出该方法在知识内化、能力进阶和素养提升方面的价值,认为在进行交叉学习时,可以通过由校内不同教学和管理人员组成的育人团队和由行业企业实践导师、优秀校友及各类榜样组成的校外育人团队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构建全员育人体系;通过课前自学、课中导学和课后创作的联动,构建全程育人体系,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三个课堂”联动,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文华学院姚蕊老师介绍了“论证学习”,明确了该教学法的背景、定义和过程,指出了论证学习的三个课堂行为规范:交流对话、积极聆听和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有建设性的回复,进一步指出为了从论证中获益,学生必须仔细倾听和讨论、证明观点、阐述理由和证据来表达自身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支持,并提供鼓励论证的实践和相关的学习活动。姚老师结合具体的clicker classroom的案例分析了该教学法的具体应用过程和优势,并基于证据和结果总结了教学法和技术工具的积极效果。
陆军勤务学院皇甫卫华老师领读分享的是“适应性学习”,指出适应性教学中的适应性和即时反馈对实现个性化学习的作用。皇甫老师还以不同学生利用适应性技术软件进行学习的案例分析了适应性学习的过程和教师的角色,介绍基于智能教学系统(ITS)的各类适应性教学产品及其通过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为每位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的作用,最后分析了如何将适应性教学与MOOC相结合,指出进行适应性教学实践的三个要素:学习分析、动态平台和游戏中学。
吉林医药学院王艳春老师分享了“形成性分析”,指出形成性分析提供的是“为学习而分析”,而不是“学习的分析”,通过实时个性化自动反馈和可视化潜在学习路径,帮助个体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指出了该方法对教师的支持作用,并介绍了OU Analyse(英国开放大学学习分析数据)和ALEKS(知识空间的评估和学习)。王老师还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形成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趋势,详细分析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及其目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总结了形成性评价的核心是反馈、鼓励和指导,指出其有效性取决于评价的信息性、与正在进行的课程的关联性、及时性和频率。
北京语言大学刘敏老师分享了“情绪分析”,首先论证了情感分析和情绪分析的联系与差异,然后介绍了情绪分析在舆情监控、信息预测、情绪管理、公共安防、观点搜索、商业决策等场景的应用,从价值-控制理论的视角分析了认知、情绪与动机的关系,指出通过情绪分析可以揭示学生的认知状态并适时给予支持和干预,即进行基于情绪反应的个性化教学,并详细分析了教学种主观层面和客观层面的情绪分析来源和具体的方法。
华中师范大学张文华老师分享的是“隐形评估”,首先对教育测量和评估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然后介绍了隐形评估的内涵、原理和相关理论,指出隐形评估可以通过对模拟环境进行持续调整来扩展适应性教学。张老师通过分析隐形评估的具体应用案例,进一步讨论了使用数字学习环境来模拟基于绩效的评估以及在数字游戏中使用基于性能的评估方法,最后结合教学经验和学科教学分析了如何设计科学形成性评价工具以及如何设计学生发展系统进阶课程。
本期主题教研活动已经持续将近两月,成功举办七场读书会,后续每周五还将持续开展三次报告读书会和一次讨论总结会,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