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3年4月8-1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ChatGPT助推教育数字化高峰论坛暨第二届成渝双城经济圈教育信息化论坛”,该论坛是2023年4月8-10日在重庆举办的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组成部分。在论坛上,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汪琼分享了题为《未来教育变革——智能技术赋能智慧教育重构》的精彩报告。
汪琼教授认为,“友好的用户界面并不需要师生具有很高的信息技术素养。我们现在还在提出让老师大量学习信息技术来提高数字素养,我觉得这个观点有点落伍。因为一个好的UI界面,是不需要老师考虑技术的,老师不需要受技术的限制遵守技术的规则,只需要想清楚想用技术实现什么,想通过技术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ChatGPT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
以下内容据汪琼教授的分享整理:
去年,教育部提出教育领域要进行数字化转型。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其中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中指出,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信息经济发展壮大。“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式将“数字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始,数字技术逐渐全面应用于中国各领域的建设。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 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2022年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 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 数字教育是“数字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推动数字教育、促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为中国社会乃至世界提供更好的教育平台,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字化转型体现了从数据的数字化,到流程的数字化,再到服务的数字化。虽然我们现在看到了很多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但并不代表这样的应用就是数字化转型。我们可能只是推动了某一个阶段的发展。比如,中小学为了支持纸笔的学习方式,研发了专项的扫描仪,这种扫描仪可以跟系统连接,对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但我们可能会发现这种技术不太方便,当手机也可以实现同样功能的时候,这种扫描技术就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也可以做相关的数据分析,这是一种进步。但这种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在支持数据的数字化。另外,学校有很多的计算机系统,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等系统,过去我们做得比较多的是部门工作流程的数字化。现在我们也开始做一些跟服务有关的数字化,但这些服务系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孤岛。最典型的流程数字化是电子支付,比如微信支付,我们只需要知道给谁付钱就可以,并不需要知道他的账户,账户信息是隐藏的,用户是感受不到的,但学校的系统做不到这样。我在北大开了一门课程,这门课程研究生和本科生都会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需要有两个课程号,我要进本科生系统录本科生成绩,还要进研究生系统录研究生成绩。我们受制于信息系统,不能很流畅地使用它支持我们的教学,这是我们现在谈数字化转型的原因。实际上,数字化转型是从服务端的角度来考虑的,怎么更加合理地实现转型是要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教育数字化转型更多的是从场景出发。我们现在各个行业都在谈场景革命、信息化革命。从技术支持的角度可以看出,能够被使用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是专项的技术,知识场景方面做得非常优秀。比如,“英语流利说”这个APP能够很好地支持用户纠正英语发音,但如果要提供完整的支撑,可能还要其它系统的帮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现在场景的独立其实跟我们所使用的技术(技术也在指示场景)是有一定契合度的。以学生写作文为例,有了Word之后,Word可以帮助学生做思路的整理,可以很好地支持学习。后来出现了论文自动批改系统,出现了学生提交、老师反馈的形式,但这只是在支持数据的数字化。如果学校在使用论文系统的时候,还是老师来决定怎样反馈,那这只是流程上的数字化,并没有体现在整个应用场景上。甚至于,让学生主动进行写作的改造,实际上是有一定问题的。不少学校都在用批改网。通过批改网,学生可以自己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自己的表现规律,这便形成了学生画像。在这种情况下,写作情境会发生一种等级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认为这就已经是在数字化转型了。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种文化转变。位于佛罗里达州东北部的美国著名私立大学杰克逊维尔大学的校长希望随时查到学校的准确数据,其实我们基于数据,可以做很多的业务优化。本来学校的补习是向差生开放的,但学校从数据中发现,真正辍学的学生不是差生,中等生更容易辍学。如果给这些中等生一些助力,他们的成绩就不会下降,他们也许就不会辍学,所以学校就将给差生的补习服务对中等生开放,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留存率。因为有了这些数据,才有了这样的转变,业务部门才有可能通过改善服务更好地帮助学生。疫情期间这个学校的师生都已经习惯于使用这个平台了。最开始的时候只是校长想要通过平台得到数据,后来全校的师生都可以看到学校的数据,大家对于学校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共识,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如果学校目前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方面,还不如其他的学校,这并不代表不可以超车,其实可以从一个场景出发,从最痛的痛点入手,不用真的把基础设施都做好,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数据的数字化、流程的数字化。观察上图中左侧这张图,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是自底向上的,并且大而全,似乎是连通的,不是孤岛,但实际上真正的数据不是这样的,就像我刚才所举的那个例子,研究生的数据和本科生的数据并没有打通,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数据。数字化转型其实是从场景出发,根据需求把各种各样的系统和数据调入进来,或者把很多需要的数据调进来。从场景出发,可以对我们现有的信息技术进行重构。我认为数字化转型应该是从场景逐渐深入,像滚雪球一样发展。2018年开始,聊天机器人在国外的学校被大量应用于学生的招生、管理、课时安排等场景中。聊天机器人在国外学校场景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最开始是为了招生,后来逐渐发展为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为目的。这体现出了从场景的切入口带入数字化转型的特点。
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就在于我们现在已有非常丰富的技术。数字化转型来自于业务单位,目的是为用户改进服务,而不是来自于信息化单位。我们在改进服务的时候,需要有友好的用户界面(UI)。我们如何理解这里的“好”?就像是我们现在使用ChatGPT一样,可以让用户感觉是在自然地聊天。
所以说,友好的用户界面并不需要师生具有很高的信息技术素养。我们现在还在提出让老师大量学习信息技术来提高数字素养,我觉得这个观点有点落伍。因为一个好的UI界面,是不需要老师考虑技术的,老师不需要受技术的限制遵守技术的规则,只需要想清楚想用技术实现什么,想通过技术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ChatGPT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
ChatGPT现在所采用的技术路径,只是人工智能的不同实现方式。何为智能?智能是具备问题求解能力,比如构建专家系统,这是基于规则;智能是模拟人脑生理结构,比如构建神经元网络,这是基于大数据集;智能是行为表现与人相似,比如能听会说等机器人……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技术还有一些其他的形式,智能是一个黑匣子,人工智能技术不只是ChatGPT。
ChatGPT代表人工智能技术在自然语言生成方面的一个突破,ChatGPT的持续发展也需要其它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我们之所以震惊于ChatGPT的强大,是因为它让我们感到人工智能是普通人都可以拥有和使用的。在和ChatGPT聊天的时候,我发现我可以指挥ChatGPT。如果没有界面上的变化,那么必须是专业的人才能够把它使用好。自然语言生成所取得的进步,也极大地促进了UI的发展。有人提出,在接入了ChatGPT之后,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提问素养。ChatGPT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教育回归本质,思考想问的问题,审视自己,才能够问清楚问题,机器才能够理解。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的《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一书,我读完很受启发,推荐大家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冷静地思考人工智能。
影响数字化转型的因素包括:第一,过时技术,孤立系统;第二,信息技术监管尚未建立或不够成熟;第三,校内IT人才不胜任数据化转型需求;第四,定制的信息化系统难以转型。
智能技术赋能智慧教育重构,技术平台和环境的搭建是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是核心,教师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是关键,我们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用技术为教育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