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4日,教育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创新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教研活动如约在线举办。40多位师生参加本次活动。本次活动以《Innovating Pedagogy 2019》为共读书目,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8位老师现场领读了本期报告。
部分参会教师合影
华中农业大学曹敏慧老师认为包含假想游戏、手机游戏、数字游戏和开发有趣的价值观等多种形式的“趣味性学习”教学法有利于修正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指出在实践中应该针对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等不同适用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取舍。
北京城市学院马静老师认为“机器人辅助学习”可以节约教师时间解决基础问题,也可以不断发展利用人工智能解决更高阶的困难,以及进行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教育,指出该教学法的创新指出体现在公平性、前沿性、交互性和挑战性。
北京理工大学欧阳嘉煜老师详细地介绍了“从奇迹中学习”教学法的教学活动序列、课程的设计原则和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实践,指出该教学法不仅可以运用到中小学教学中,也可以通过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为出发点的活动设计等创新方式将其迁移到高校教学中。
日本早稻田大学蒋妍老师介绍了“行动学习”创新教学法及其在日本的相关实践开展,分享了自己观摩和参与的关于领导力开发的行动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和作用,指出该方法在进一步推广应用时需要真实的问题情境、教练技术以及其他多方面的支持。
宝鸡文理学院刘敏娜老师分享了“虚拟工作室”教学法及其优势和劣势,指出虚拟工作室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设计、数字界面和充分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认为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和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虚拟工作室,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学习设计。
武汉大学杨丽老师结合专业课的案例介绍了“基于场所的学习”教学法,认为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文化、历史、地理和科学等广泛的学科领域,指出可以根据应用型专业特点,结合实践学分课程在“新工科”专业中加强该方法的应用,也可以利用场所这一资源开展实践育人与课程思政的结合。
华中师范大学张文华老师结合文献回顾和具体的教学案例介绍了“思维可视化”教学法的概念、作用、工具及其应用,指出该方法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和品质的培养,数字化工具和即时教学能够使教学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山东大学曲丽洁老师分享了学校和教室中的“共情之根”,指出该教学法在提升同理心、亲社会行为、抗挫力和情绪控制力以及降低攻击和霸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认为通过关注全班学生的情感健康和情感技能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现已经成功举办四场读书会,后续每周五还在持续开展报告读书会以及讨论总结会,期待您的分享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