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水平是影响国家教育质量及效果的重要因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时代的到来,对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带来了重大冲击,从个性化教学辅助到智能生成教学资源,GenAI为变革传统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可能,但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与专业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GenAI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机遇和挑战,提高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双提升,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国家智能社会治理(教育)特色实验基地主任汪琼带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团队精心研发了《GenAI赋能教育创新》高级研修课程,并于2024年7月2日至5日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和汉阳区,开展了各两天的培训工作坊。
图1 东湖高新区骨干教师培训(7月2-3日)
图2 东湖高新区培训现场
图3 汉阳区百名智慧教学优秀教师和学科教研员培训(7月4-5日)
图4 汉阳区培训现场
这个主题的工作坊旨在让教师深入体验不同的国产GenAI工具在不同教学场中的应用潜力,帮助教师采用全新视角重新定义课堂,引导教师思考GenAI教学应用过程中涉及的伦理问题与挑战,寻找可行的解决路径。两天的培训包括四个板块:GenAI工具的多元场景体验、GenAI革新作业设计与评价、GenAI助力资源开发与优化、GenAI推动教法变革与创新。
教学团队经过了二十多天十多轮备课活动,确定了“拼图式教学”活动组织策略,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场景和具有典型性的示范案例,层次递进;灵活有弹性的教学活动兼容了知识点传授和学员的自主探索和经验分享。有学员反馈:“我一开始听觉得没有超出我的认知,但越听到后面越有一种‘开悟’的感觉”。
有别于演绎法教学,拼图式课堂对导师团队的教学设计能力、角色定位与引导能力、评价与反馈能力、专业素养与知识储备以及教学策略灵活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大模型工具“祛魅”,它的意义自然就浮现了
研修班从GenAI工具的多元场景体验开始。模块一中,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刘敏带领学员们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比较了各类大模型工具在完成语义理解、数学计算、逻辑推理、情境联想、工作规划和摘要生成等任务时的异同。通过对大模型的能力建立系统和清晰的认知,大家从最初的“哇”逐渐对大模型“祛魅”。
随后,刘敏鼓励学员们抱着开放的心态,选出在各个体验任务中共同认可的、表现较好的GenAI工具,以此充分认识大模型工具的教学潜力和功能边界。这个过程帮助学员对GenAI工具建立理性的认知,激发他们从显性学习转向内隐的思考,找到GenAI工具对于自己的意义。
图5 刘敏老师在授课
聚焦作业设计与评价,革新传统作业理念
在初步了解各类GenAI工具完成不同任务场景时的优势与局限后,模块二中,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欧阳嘉煜聚焦作业设计与评价,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协作带领学员们体验利用GenAI工具设计学生作业范例、多类别测试题、作业评价量规以及不同场景的多元评价量规。通过作业设计与评价环节的练习,学员更加深刻地体会到GenAI工具对传统教学的冲击与变革,感知到大模型工具在教学当中可以发挥的多种作用。
随后,欧阳嘉煜向大家介绍密歇根大学生成式人工智能咨询委员会报告中提到的“作业设计决策树”,鼓励教师借助决策树优化AI时代的作业设计,并举例国外大学教授如何采用新的评价方式与AI“对抗”,促进学员反思GenAI时代作业设计的应然状态。
图6 欧阳嘉煜老师在授课
探索教学资源开发,体验教学活动多样化创新
模块三中,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2023级硕士研究生余梓贤围绕课堂教学场景,组织教师分组体验利用GenAI设计教案、辅助教学资源分析、创建数字人分身、制作诗歌MV等教学资源的过程,带领学员探索各类资源的开发思路异同。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学员们了解到如何借助当前GenAI工具创生多模态教学资源,并进一步创新教学活动设计。
随后,余梓贤向大家介绍GenAI在不同学科中的教育应用案例,启发学员思考如何结合自身学科教学需求及特色有效利用GenAI工具促进教与学,提升学员创新设计教学资源及活动的能力,同时提供如何设计学生与GenAI工具互动进而提升高阶思维的思路与解法。
图7 余梓贤同学在授课
以智能体为起点,探索GenAI推动教法变革与创新
模块四中,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之江实验室数字枢纽与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沈苑首先带领大家体验多个GenAI智能体,了解智能体工具在教学当中的应用优势,并介绍智能体的创建与优化思路;结合优秀应用案例,探讨GenAI对传统教学带来的技术和伦理层面的挑战以及应对之策。
随后,沈苑结合本土和国外优秀案例,提醒学员应充分利用GenAI的“不足”,尝试借助GenAI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并指出学校范围内如何规范创新地应用GenAI。
图8 沈苑老师在授课
从个体智慧到群体智慧,在GenAI时代做生成式课堂
汪琼教授团队表示,此次研修班的设计目的就是要激发“群体智慧”,通过个体智慧的“激荡”产生群体智慧的“火花”,共同贡献课程的智慧之源。通过沉浸体验和互助启发,导师和学员们彼此之间构成了一种共生关系,学员们学习到了更为前沿的技术、方法和思想,导师们也更加真切地理解一线教师的实践体悟和教学智慧。
从学员的角度出发,设计有用又“好玩”的培训体验
不同于传统教师培训模式,汪琼教授团队在教学设计之初就紧紧围绕学员真实需求与教学痛点,以亲身体验各类GenAI工具为起点,让学员切实感受到这类工具在教学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悟到GenAI与自身教学息息相关。
在培训过程中,团队还设计有热身游戏、小组讨论与展示、学员分享等环节,为学员创设精彩纷呈的学习体验。
图9 培训瞬间集萃
看看学员们怎么说?
东湖高新区学员在分享时兴奋地表示:
“我有一种开始接受正统教育的感觉,而且这两天的学习非常的好玩!有趣!”
“导师团队非常棒,比起传授知识,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和方法的传递,和以往参与过的培训很不一样。”
“我回去以后在给学生教授AI工具的同时,更需要做的是让他们清晰地感受到使用这些工具的边界感。”
“教师是不能够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但是他一定会被懂人工智能的教师取代!”
东湖高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主任陈克斌参与了此次培训。他表示:“感谢大家对活动的精心筹备、全力支持和热情参与。我有幸亲身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充满启迪的课堂,深刻领略了北京大学作为教育先锋的前瞻视野。我期望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将所学到的宝贵知识与深刻感悟带回工作岗位,携手推动光谷地区的学校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教育创新改革的浪潮中。”
汉阳区学员说:
“谢谢您和您的团队,很接地气,案例场景实操覆盖很广!”
“真的是呢。真心感动特别感谢。我同事说这是她参加人工智能培训收获最大的一次!”
汉阳区徐捷主任表示:
在分享环节,学员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GenAI智能体”的实操课程对于他们的启发。从理性认知大模型工具的功能边界,转而为对GenAI的发展充满期待。“GenAI智能体”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础上,根据特定需求创建的智能应用或工具,使之能更好地适应专门的任务和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期待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能体。
随着两场培训的圆满结束,汪琼教授团队将继续脚踏实地,深耕打磨《GenAI赋能教育创新》系列课程,致力于将GenAI渗透进每一位一线教师的心中,引导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创新教育理念,提升中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为教师们搭建起一座座通往未来教育的桥梁!
(余梓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