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7-28日,“一线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研讨会”在中国科技会堂顺利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中心联合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主办,旨在帮助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提升教学研究能力,解决实际教研中遇到的问题,掌握规范严谨的研究方法,产出高质量的教研成果。
研讨班主要内容包括:一线教师常用研究路径的介绍以及经典案例解析,常用教学研究工具如问卷量表、访谈提纲、观察工具的分享与展示,定量数据分析和质性数据分析的方法介绍,以及教学研究论文的撰写和发表等。
4月27日上午,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主任委员汪琼教授首先强调本次研讨班的重点在于通过案例分析提供实用的研究工具,指导项目申请和写作思路,帮助一线教师、教研员沉淀教学智慧,扩大优秀教学成果的影响力。
接着,范逸洲博士解析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物理基础大班课程的研究案例,从明确研究问题、提出研究假设、操作化界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分组对因变量进行前后测、实施干预、观察实验结果以及效度检验等步骤,详细讲解了准实验研究的常见研究设计。随后,王宇博士以团队成员汪滢的优秀博士论文为例,讲解了一项教育质性研究从介绍研究缘起、积累文献综述、形成和界定研究问题、选定实验场和研究对象并进行资料收集、分析,最后形成研究产出的全过程。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欧阳嘉煜同学向学员讲解了系统化课堂观察的基本要点,并通过案例提供了实用的课堂观察方案设计思路以及具体的观察工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美国普渡大学王青博士生动形象地将行动研究的流程概括为“两轮八步骤”,从教育行动研究的目标、实施要点、成文以及评价等方面做了系统的介绍。
当日下午,王宇博士首先从资料收集、资料分析、产生意义等关键环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教育质性研究的思路与技术,为学员提供了知情同意书、访谈提纲、接触摘要单、个案分析报告、备忘录以及多种图表矩阵等抓手,帮助学员开展质性研究。范逸洲博士从问卷的设计与发放、回收与清洗、分析技巧以及常用量表推荐四个部分提出了教育准实验研究中经常遇到的数据相关问题和建议。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成员、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缪静敏博士结合自己赴加拿大参加学术会议的收获,介绍了多种教学研究中实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并对学员提出具体的使用建议。最后,研讨班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研究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的实操活动,研讨班主讲团队分别进入学员小组中,帮助学员充分吸收当日的研讨内容,并将研究思路落地到自己真正关注的教研实践问题之中。
缪静敏博士介绍数据可视化工具
4月28日上午,研讨班主要从课题申请以及论文写作方面为学员提供帮助和建议。首先,范逸洲博士以自己申请国内外课题项目的丰富经验为案例,向学员提出了切实可用的教研课题申请书写作建议,如根据命题形式、项目愿景以及经费分配等信息精准破题等。王青博士则从专家评审视角,总结了基金申请评议的流程和写作要点,并通过真实案例从研究题目、研究价值、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建议。王宇博士总结了教研人员在教学研究类论文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没有厘清实践和研究之间的关系、过多铺陈背景信息导致重点不突出、研究设计和过程陈述不充分以及缺少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等,并通过案例针对性地提供了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实践走向问题以及从表象走入深层等方面的建议。随后,《中国远程教育》杂志(CSSCI来源期刊)的资深编辑郝丹老师从期刊编辑的视角,结合具体的案例,为学员提供了论文投稿和学术表达方面的建议,从稿件投递、期刊审稿流程,到学术文章的写作结构和语言表搭。
郝丹编辑分享论文投稿和学术表达建议
当日下午,研讨班的主讲团队继续进入到学员小组中,帮助学员完善组内的研究设计,并最终形成海报,展示自己的研究问题、研究假设和设计框架。随后,研讨班开展了同伴互评活动,各组学员为彼此的研究设计进行评价并提供修改建议,在互评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对于研究设计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员形成改善研究设计的批判性思维和迭代的能力。最后,小组成员根据同伴互评结果改善自己的研究设计,并推选代表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在主讲者的引导和帮助之下,与会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以及初步的研究设计方案,增加了回去后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信心。
小组研究设计展示
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中心在“爱课程网”上开设了《教师如何做研究》MOOC,累计注册人次超过十万。这次研讨班的培训工作由该中心已经毕业的博士和在读博士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