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智能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赋能我国各级教育实践,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与一线教师一起形成合力,全面评估智能教育技术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影响,并预见其中可能的风险以便加以合理控制,北京大学国家智能社会治理(教育)特色基地在2022年4月于线上举办了智能教育社会实验工作坊。
工作坊的主要目标为:(1) 帮助参与者建立起问题意识,学会从自身经验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中发现智能教育技术在教育与社会的不同层面上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中需要回答的问题。(2) 帮助参与者了解不同的社会实验方法,包括实验与准实验方法、因果推断、复杂系统视角下的实验方法、民族志方法、常人方法学等。(3) 帮助参与者建立研究可行性的意识,了解如何在权衡研究成本与研究伦理的前提下,学会合理使用不同的方法回答不同的问题。
由于疫情的原因,本工作坊在线上开展。工作坊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线上互动:讲授与讨论答疑。在讲授活动中,工作坊团队成员对社会实验中的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在每次讲授活动后的第二天开展讨论与答疑活动,参与者可以与工作坊团队的成员进行更深入的互动,就讲授活动中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线上活动的时间安排在四月的前四个周末,周六的19:00-21:00为讲授活动,周日的19:00-21:00为答疑与讨论。
工作坊的活动线索为参与者在参与工作坊的活动过程中形成一个自己的研究计划。在第一次讲授活动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并将它呈现出来。在每一次讲授活动后,参与者将根据这个研究问题,尝试着用这次活动讲授的研究方法来回答这一问题,最终权衡各种方法的优劣以形成自己的研究计划。
工作坊的活动从3月开始筹办,250余位一线教师、科研工作者与在校生关注和参与了工作坊的活动,工作坊的主要参与群体为一线教师与教学工作者。作为主办方,北京大学国家智能社会治理(教育)特色基地组织了多位熟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博士生与研究者进行讲授与答疑。同时,还有幸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资深教授邱泽奇以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副主任、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数字化治理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童莉莉作为指导专家对学员们的研究计划进行了点评。
工作坊活动日程安排
在4月2日第一次讲授活动上,基地负责人北京大学汪琼教授就工作坊目标和基地宗旨进行开幕式致辞。随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在读博士生乐惠骁就工作坊的主要活动内容进行了简介和导入,介绍了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基本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并强调了研究设计的核心——研究可行性的重要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生沈苑就如何提出研究问题,呈现研究问题进行了讲解。第一次的讲授活动引起了参与老师们的强烈兴趣,在4月3日的讨论与答疑中,乐惠骁与沈苑就研究问题的选择与老师们进行了讨论,汪琼教授也在会议室的讨论区中与老师们展开了深入交流,解答了他们的疑惑。
2022年4月9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工作坊开展了第二次讲授活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在读博士生万博绅同学首先对定量研究中的随机实验方法进行了介绍。以教育领域的一篇经典研究为例,万同学分享了随机实验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流程应该如何开展,数据结果如何分析,以及研究报告如何生成等相关问题的心得与体会。
万博绅讲解随机实验的相关内容
第二次活动的另一位讲授人是就职于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目前担任该中心高级分析师的牛碧珵老师。牛老师认为,针对一些研究问题,研究者常常无法开展随机试验。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可以尝试使用准实验或自然实验的方法来实现因果推断。牛老师结合个人的工作和研究经历,深入浅出地对这些方法进行了介绍。随后,牛老师重点介绍了复杂系统方法中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思路。牛老师对参会者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并且推荐了相关读物,帮助参会者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牛碧珵老师介绍复杂系统方法
4月10日,针对第二次讲授活动,工作坊开展了答疑与讨论。乐惠骁和万博绅在线上会议中与参与学员就研究设计中的指标测量和信效度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答疑,汪琼教授也在讨论区中与多位老师进行互动,解答了研究上的困惑。
4月16日,工作坊开展了第三次讲授活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专业的在读博士生方程煜对教育中的质性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实际开展过程中在数据收集、深入现场等问题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讲解。方程煜凭借扎实的质性研究功底与丰富的田野经验深入浅出地结合安利对质性研究的主要优势、基本的研究框架以及研究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方程煜介绍质性研究中的抽样设计
在方程煜的介绍之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生许馨芷专门就质性研究中的一种前沿方法,也是在人机交互的相关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方法——常人方法学进行了介绍。许馨芷深入介绍了常人方法学主要的应用场景及其优势,并对视频与话语材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许馨芷介绍常人方法学
在第三次的讨论与答疑中,方程煜、许馨芷、乐惠骁对老师们的问题进行了答复,并就质性研究主要的优势及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进行了交流。
在三次讲授课的过程中,工作坊团队成员收到了多位老师的作品,这些作品中体现了老师们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问题的关切与思考,工作坊的成员也从中发现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问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上海师范大学的智能教育产品设计者倪琴老师、上海市宝钢新世纪学校的音乐教师张虹老师、中国石油大学的思政课教师杨东杰老师以及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的校长吴宁老师在第四次活动中进行了研究计划的展示。邱泽奇教授与童莉莉教授对这四位老师的研究计划进行了深度点评。
四位老师的研究计划展示
邱泽奇教授从社科研究的大视角高屋建瓴地对四位老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强调了研究问题的选择与表述在社科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适当的、明确的概念来呈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并深入地分析了老师们的研究内容中的关键问题和其中的逻辑,帮助老师们把握研究的“七寸”。同时,邱泽奇教授也从社会学的视角分享了自身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见解,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公平性的问题以及人工智能技术适合解决何种教学问题。
童莉莉教授则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视角以及其丰富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社会实验经历出发进行了进一步的指导。童老师肯定了参与展示的老师们的问题意识以及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并就如何进一步开展研究提出了建议。在活动的最后,童老师分享了教育社会实验这一领域国内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及其中产出的优秀案例。
两位专家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都有着深厚的理解,会后参与展示的老师们都表示从两位专家的专家点评中受益良多。
邱泽奇教授点评倪琴老师的研究设计
童莉莉教授点评张虹老师的研究设计
“智能教育社会实验工作坊”是北京大学国家智能社会治理(教育)特色基地继上个月举办“教师如何做研究之叙事研究工作坊”之后的第二个推进智能技术教育应用研究的工作坊。本次工作坊得到了学员们的积极肯定和热烈反响。非常荣幸本次活动能得到各位专家与参与学员的支持,也非常感谢参与讲授和答疑的团队成员们。基地团队也会继续致力于与一线教师与研究者一起抓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带来的机遇,共同应对其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