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展研究视野,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研究”课题组成员于每周六晚举办开放读书会。2024年3月2日,第十二场读书会成功举办,本次读书会阅读书目是《认知盈余》,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张誉月领读,多位老师同学参与了讨论。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Cognitive surplus : creativity and generosity in a connected age)是由美国克莱•舍基(Clay Shirky)于2010年撰写的。作者克莱•舍基目前任教于纽约大学,是微软、诺基亚、宝洁、BBC、乐高和美国海军等知名机构最为推崇的咨询顾问,被业界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锐的观察者”,致力于网络科技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认知盈余》的核心观点是:人们的自由时间除了仅仅用于内容消费,还应更多用于内容分享和创造,分享和创造的价值远大于消费;当互联网改变了社会分享知识的方式时,每个人产生的微小的“认知盈余”,在全世界累计起来能创造巨大的力量。
本书共包含七章,作者在每一章都引用丰富的故事说明论点,形散而神不散,整体逻辑脉络很清晰。在第一章《当自由时间累积成认知盈余》中,作者通过维基百科的故事引出了认知盈余的概念,“认知盈余”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一种由工业化导致的生产力上升、人们自由时间和受教育程度带来的副产品:“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约为2000亿小时,这几乎是2000个维基百科项目每年研发所需的时间。每个周末,人们都会花约1亿小时看电视……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将全世界受教育公民的自由时间看成一个集合体,也就是一种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那么,这种盈余会有多大?”
在第二章《工具赋予的可能性》中,作者主要讨论了由于互联网便利性导致量大但“粗制滥造”的产品。过去遵循的“古登堡原理”现在已不再适用了:曾经因为生产过程困难复杂、开销很大,出版物选择会慎之又慎,以免读者不买单,其质量由印刷厂和电视台承担;而如今每个人点击一下“发表”按钮就能在网上公开作品。新媒体使得我们不是在消费媒体,而是在利用媒体。虽然成本的降低导致质量无法审核、获取准确信息的难度提高,人们面临大量被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选择,但作者乐观地认为:公民讨论自由度的提高会产生其弥补价值,且作品丰富程度的增加,能够使我们看清哪些是因为稀缺造成的附加泡沫价值,进而大胆抛弃没有长久价值的东西,并不断增加越来越好的“经典作品清单”。
在第三章《无酬的动机》中,作者论述能够产生大规模“认知盈余”价值的原因:“想要分享的动机才是驱动力,而技术仅仅是一种方法”,人们分享的动机包括有自治感、有胜任感的内在动机和加强成员联系、获得感激的外在动机。
在第四章《“我们”为“我们”创造机会》中,作者论述了人们如何平衡与他人利益相悖的自私动机。人们无法摆脱自己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身份而做出行动,也无法避免考虑自己行为会对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常常成员之间的联合协作和利他惩罚带来的效果,甚至优于市场和国家对资源的使用和管理。通过社会感染,人们甚至可能受到普通朋友之外的社会网络中人的积极影响,加入到共享文化的创建和维护中。而互联网能够让人们在规模更大、分布更广的群体中,创造出这种共同尊重。“点亮蜡烛照亮他人者,不会给自己带来黑暗;传播思想,无损于思想的传播者。”
在第五章《创造慷慨的共享文化》中,作者继续论述有哪些市场创造不出来、只能靠文化创造的价值。信息畅通、透明的方法和根除错误的规范途径是产生革命性改变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何一个社会分享知识的方式如此重要的原因。
在第六章《从公用价值到公民价值》中,作者首先提出一个群体必须在其自身的效率和个体成员的满足感之间寻求平衡,太关注群体内部成员情绪会削弱群体行动能力,这也是大多数群体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内部而非外部,这就需要好的管理和治理方式。接着作者论述一个群体越想着手解决公共或社会的问题,群体内部干扰或分散所带来的威胁便越大,也就越需要更加严格的治理。并将分享价值由小到大分为四种:个人分享、公用分享、公共分享和公民分享。最后,作者呼吁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公共价值和公民价值,不仅因为社会从中受益更多,同时也因为公共价值和公民价值更难以创造。
在最后一章第七章《寻找鼠标,世界是“闲”的》中,作者再次强调认知盈余只是一种可能,它本身做不了任何事,且只有通过集体才能去做到,我们不仅需要成为认知盈余的来源,更需要成为设计它的使用方式的人。现阶段互联网作为新工具,未来发展走向难以预测,需要连续不断的尝试与错误。为此,作者提出几个建议应对早期的成长,在“起步”“成长”“不断调整,不断学习”三个阶段分别给出了一些创建新型社会化媒体的诀窍。
当下,我们正面对声势浩大的互联网革命。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的特点有三个:创新、机遇、共享。b站、抖音、知乎等UCG平台层出不穷,同时专业平台也越来越开发更多用户分享功能:网易云音乐上的业余创作者所生产的内容丰富了音乐资源、微信个人公众号和视频号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等等。对于认知盈余这种巨大的社会资源的利用,商业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可如何对其利用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创造出更有意义的公民价值(如书中例举的Ushahidi服务平台、“同病相怜”网站、Apache计算机代码和葛洛班之友慈善基金会等等),还值得我们继续进行探索。
总之,这本书给每个关心新媒介、思考新媒介、使用新媒介的人以启发。正如作者呼吁的那样:“我们四处寻找被禁锢在创造和分享之外的人,他们有的还享受着消极的或被禁锢的经验——如果我们开凿出一点点认知盈余加以利用,给予彼此参与的机会、对彼此的尝试做出奖励,那么我们一定会让世界更加美好。”希望通过这本书,大家不仅可以树立关于认知盈余的意识,更能通过实际行动,顺应世界的变化,努力让时代更好,相信未来认知盈余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