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发展 助力蚌埠教育数字化转型——蚌埠地区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概况
发布时间:2024-09-06
随着全球数字教育的迅猛发展,教育正迈向数字化、信息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新阶梯。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大背景下,蚌埠市立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落脚点,结合蚌埠市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及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建设工作,以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为重要举措,以推动蚌埠市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基点,贯穿现在、未来及合作一条主线,纵深推进符合蚌埠地区发展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模式。
自2020年8月,蚌埠市入选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2021年2月,蚌埠市入选教育部2020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区”;2021年9月,蚌埠市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以来,蚌埠市一直在探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创新,近年来,逐步形成了“UGBS”多方协同推进机制,就是凝聚高校(U)、教育管理部门(G)、企业(B)、中小学校(S)等多方力量,汇聚教育发展合力,秉持“多方协同、合作共赢、开放融合、创新应用”的理念,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的优势,成立政、企、校、研多方协同的领导推进机构,明确各自分工和职能,制定工作推进方案和管理考核机制,围绕建设目标,形成一整套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打造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凝练总结形成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全面推广应用,破解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培训、教学模式推广、常态应用、管理等问题。围绕“研先行、校实践、企保障、政统筹”的工作架构,统筹谋划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技术支持、系统研发、设施升级、实践研究、教学变革等关键环节,通力合作,协同发展。
2.探索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教学模式变革。
蚌埠市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助教的新型教学模式。全市6000多个班级智慧课堂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全程智慧教学,贯通校内、校外两大场景,打造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的智慧课堂。开展智慧课堂的评价方式创新与效果实证研究,从人机协同的视角出发,构建智慧课堂创新评价模式,通过在不同的教学场景下(包括日常教研、网络远程及课堂教学)实施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不断优化和调整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探讨如何将评价数据用于指导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及提升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力求通过智慧课堂评价的实践应用,推动教育教学创新。
3.探索平台赋能,精准立体的教师研修路径。
聚焦教师信息素养和精准教学能力提升,面向全市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组织开展各类信息化教学竞赛。连续举办三届小学、初中、高中“数据驱动因材施教”优质课比赛,打造“1+3+N”特色研修,构建一个智慧研修书院平台,初步实现一体化、分层式培训,助力教师精准研修。创设“市—区—校”三级教师数字档案,开展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如全市“数据驱动 因材施教”优质课比赛、智慧课堂教学抽样赛等,开展“全员‘四赛’”。将人工智能口语评测系统引入英语教师口语能力测试,采用人机对话、机器自动评分的方式实现对参赛英语教师的测评考核,在部分学校开展讯飞“星火教师助手”专题培训,将精准培训、特色研修落在实处。
4.探索实绩导向、动态优化的教师评价改革。
推进管理评价数字化,出台《蚌埠市中小学教师综合评价指导意见》,搭建全市教师专业成长的积分制平台,生成教师发展评价报告,智能指引教师成长路径。开发应用“智慧+交流”的教师交流轮岗管理系统,建立“集团—学校—教师”大数据平台常态化运行机制,动态优化岗位配置,构筑教师发展共同体,实现教师智力资源的跨区域流转。
人工智能时代,重塑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范式。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新质发展深度融合,围绕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应用大模型、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深化智慧学校建设应用多个方面构建人工智能新质教育体系,推动数智时代新质教育可持续发展。
1.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学资源调配
探索应用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预测学区入学人口情况,为做好教学资源调配工作提供支撑,开发应用“智慧+交流”的教师交流轮岗管理系统,建立“集团—学校—教师”大数据平台常态化运行机制,动态优化岗位配置。持续优化市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网上报名系统,基于我市云数据中心政务大数据资源,整合教育学籍信息、公安人口及户籍信息、自然资源不动产信息、住建房产信息及卫健委出生证信息等各部门相关数据,实现数据的精准匹配和关联。
2.积极推广教育行业大模型应用
依托行业头部企业在多场景教学过程中的行业大模型创新成果,在自主学习场景下,推动基于认知大模型研发的具备百科知识问答、场景化口语陪练、自动答题讲解、学生作答诊断、心理健康监测、多轮共情回复等功能的自适应 AI 虚拟“老师”应用;在教学场景下,推动具备教案课件辅助编写、课堂辅导问答、多模态学生课堂评价、作业辅助批改等功能的 AI 教师“助手”应用;在评价场景下,推动以大模型为基础的学情辅助分析、辅助命题命卷、个性化评价报告等应用,积极推广教育行业大模型应用,提升行业大模型的应用效果,加速在细分产业生态中的应用与迭代。
3.持续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坚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智慧教育理论水平,进一步组织典型学校和优秀教师积极加入到新一代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研究中来。邀请智慧教育专家开展骨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培训,聚焦校长领导力培训,推进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持续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4.深化智慧学校建设应用
依托全市智慧学校建设基础,深化智慧学校应用,全市所有学校运用智慧课堂开设课程科目均不少于3门,且开课总节数平均不少于6节/周,确保各县区每月均100%达标。联合行业头部企业,为高质量行业数据库建设提供支撑,推动教育部门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建设。
未来,希望以新一代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研究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力度,协同发展,力求在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中实现新突破,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方面展现新作为。
一是加强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合作力度。蚌埠市教育局计划以江淮智慧教育研究院为基础,面向全市师生开展市级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申报管理与研究工作。依托专家团队及青年学者的理论指导,实现课题选题,申报,立项,管理,验收,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多方面的深化合作。
二是开展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培训。依据2023年教育部研制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并作为教育行业标准予以发布,旨在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接下来,希望能够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培训工作与我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合作,助力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与数字化发展。
根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前,可能有一半的工作时间将通过自动化技术得以节省,仅中国可能就有2.2亿个岗位经历转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不同职业的影响程度将各不相同,高度知识化的白领工作可能受到的冲击远大于蓝领工作。这无疑将给一线教育管理部门应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带来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以ChatGPT4.0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俨然成为大势所趋,将重塑教育改革与发展范式。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工作,能够实现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当前,对于蚌埠来说,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层面,无论是理论、政策还是实践均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眼下困难与挑战,我们需建立多边合作机制,政府、学校、科技公司应携手合作,实现多元主体与智能技术的协同实践,共塑未来学习生态和新质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人工智能素养;构建并完善人工智能教育数字治理体系,推动数智化时代新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推动蚌埠市人工智能教育与新质教育融通发展。
发言人:蚌埠市江淮智慧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谢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