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展研究视野,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研究”课题组成员于每周六晚举办开放读书会。2024年1月6日,第八场读书会成功举办,本次读书会阅读书目是《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余梓贤领读,多位老师参与了讨论。
《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是由美国知名作家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G. Carr)撰写的。作者围绕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讯息”这条主线,尝试解答如下问题:随着人类媒介工具的变革,人本身的思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这个革命性的媒介,将怎样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思维?
本书共包含十章。在第一章中,作者援引麦克卢汉的理论,探讨了互联网如何作为思考的素材并影响思考过程,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促使思维模式从线性向敏捷转变。第二章中,作者从尼采和弗洛伊德的故事说起,阐述了人类思维、记忆和情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并通过实验证据强调了大脑的可塑性,这一发现有助于调和以约翰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和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第三章和第四章探讨了技术变革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包括对工作条理和分工的重视,以及科学和抽象思维的发展。技术被视为人类意愿的延伸,对人脑、语言和读写能力产生影响。书中还讨论了书写技术的发展对阅读思维和社会意义的冲击。在第五和第六章中,作者描述了互联网如何取代传统媒体,引发媒介革命,并改变人们的认知思维。以图书为例,电子阅读器的兴起不仅改变了阅读方式,也影响了写作模式。第七章通过研究揭示了互联网对大脑的积极影响,如提升认知技能,同时指出了高认知负荷对记忆转化的影响。最后三章聚焦于谷歌公司的量化理念和对图书数字化的贡献,揭示了记忆的复杂性,并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了“记忆外包”的潜在风险。
本书包含众多引人入胜的论点,例如作者将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经验式思维与传统的整体化、理性式思维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类思维从深刻至“浅薄”的潜在演变。全书围绕一个核心悖论展开讨论: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作者从技术发展的视角阐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相应变化,并提出了“忙者生存”这一概念,以此警示我们不应让互联网时代发展起来的智力技术取代了我们原有的深度思考能力。书中还通过一系列经典的研究案例,揭示人类大脑的可塑性以及互联网如何重塑着我们的大脑。
总体而言,本书涉及学习科学和教育技术变革史相关知识。在深入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或许会思及如下议题:作为一种新兴的智力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对我们的神经回路产生加强还是削弱的效果?它将触及哪些智能伦理问题?它是否有可能对我们的语言结构或读写能力造成改变?在互联网时代,智能伦理应当呈现何种面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回答,需要教育工作者、神经科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协同合作,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