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首先,我谨代表温州市,感谢总课题组为我们提供了此次难得的学习交流平台,借此机会,也向大家分享温州在区域整体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体系上的进展与期望。
近年来,国家及浙江省政府接连出台利好政策,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了强劲动能。我市作为国内创客教育发源地和STEAM教育先行区之一,紧抓机遇、超前布局,于“十四五”开局之初谋划并发布《温州市中小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更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被列入我市创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六大行动之一。《实施方案》立足全域普及,提出到2023年,培育700所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60所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校。到2025年,培育1000所人工智能实验学校,100所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校,实现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全普及、实验室全覆盖,特色项目全开展。锚定上述目标,我市提出要构建“5133”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体系,以学校人工智能教育“五个一”工程为总体目标,构建全市统一人工智能教学平台,规划“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素养评价”三个核心体系,按照“统筹统建、试点先行、特色发展”三种机制区域整体推进,落实多元多维教育教学场景,在“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发展的积极探索中累结硕果。
引导学校围绕“一校一AI团队、一校一A 课程、一校一AI项目、一校一品牌活动、一校一智能教育空间”的宗旨落实工作。一是鼓励制定清晰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规划,健全各种保障制度和措施,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二是要求组建一支包含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教师构成的3人以上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增设人工智能(创客)专兼职教育教研员岗位,制订人工智能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计划。三是要求落实信息技术课程中人工智能与编程教学内容,并结合校本实际开发AI特色项目,开设人工智能类拓展(选修)性课程。四是要求建设专用或兼用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逐步配备相关软硬件器材。五是要求每学年至少开展或组织学生参加一次人工智能学习交流、竞赛评比或宣传展示活动,营造浓郁校园氛围。截至今年,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覆盖率达76%,培育标杆校9所、示范校68所,获评省试点校23所。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入选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没有合适的师资队伍,我们所讨论的人工智能美好生态,都可能是零。我市依托《人工智能教师能力标准》制定了人工智能教育师资“十百千”培养计划,设计三梯队人工智能教育师资队伍,计划为全市培养十名人工智能名师、百名人工智能骨干教师和千名人工智能持证上岗教师。目前,已经成立温州市周伟名师工作室(人工智能方向);开设温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邀请领域专家学者、高校教授、企业工程师和区域名师线下集中授课;联合温州大学、腾讯教育和一线人工智能名师,初步研发32课时温州市人工智能师训课程,举办十余次覆盖小学、初中、高中的人工智能师资培训和人工智能追梦营指导师培训,3000余名教师参与学习。所有县市区均已开展全区域的师资培训,充分保障课程正常开设,逐步壮大一支懂前沿、能钻研、会教学的高数字素养AI教师队伍。成立市级“AI创客”指导团分赴洞头区实验小学、温州市南汇小学、温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举办进校园公益活动。以苍南县“AI(爱)创客指导团”为代表的骨干教师团体,自发开发贴合实际需求的系列线上AI课程,上架省之江汇平台与团队公众号平台,辅以定期直播讲座、授课,于县域乃至市域播撒人工智能教育智慧结晶。
我市在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标准(试行)》基础上,明确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目标建面向全体学生基本素养夯实的基础普及类课程、面向社团学生拓展应用的社团拓展类课程、面向拔尖学生培优创新的综合提升类课程三阶课程体系。其中,基础普及类课程依托信息科技必修课程实施;社团拓展类课程依托社团课程或托管服务,以“校园植物识别”“温州方言识别”“AIGC艺术创作”等微项目开展;综合提升类课程强调学科融合与综合实践,致力于以系统化思维引导学生解决现实世界复杂问题。
为帮助全市中小学校夯实基础普及课程,我市拟出台《温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并基于浙江信息技术(科技)教材梳理了小初高普适性人工智能课程实施内容,将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纳入各县(市、区)教育发展规划与学校教学计划,确保课程开设制度化、教学实施规范化、活动开展常态化。市教研院、市技术中心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案例及优秀项目征集、骨干师资队伍培育及人工智能教学研讨活动,助力学校课程培育。
此外,我市进一步聚焦关注人工智能如何进课堂、如何全普及的问题,提出课程建设要求。一是落实信息技术等已有课程中的人工智能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开设制度化、教学实施规范化、活动开展常态化,并将其作为温州市智慧校园2.0、人工智能实验校考核指标之一。二是组织相关专家研发本土化人工智能普适性课程。根据不同学段特征确定课程目标和知识结构体系,并同步建设包括课程内容、课件、案例、作业等配套资源。三是鼓励学校结合校本实际开发项目化学习资源,开设面向选课学生的社团拓展课和面向各类竞赛的综合提升课,为学有所长的人工智能“青苗”提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路径。
在人工智能三级课程体系规划实施之下,各校逐步建立结构清晰、梯度有序的人工智能项目化课程体系。例如,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集团学校的“小水滴AI三阶课程体系”有效支撑了学生从知识掌握到操作应用再到项目实践的成长过渡。学校智慧农场、虫脸识别等特色课程更是引发全国多家媒体关注报道。温州市实验中学按照“感知-理解-应用-创造”设计了循序渐进人工智能课程群,帮助学生从AI胜任者成长为发现实践者、合作研究者和创新创造者。我市学生信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在各类高阶赛事中成绩亮眼,例如温州市市府路小学学生作品在2023年FLL机器人少儿探索大赛国赛中荣获第一名,并代表国家赴美国休斯顿参加2024年FLL全球总决赛暨世界锦标赛,获“创新构建设计奖”。温州市岙底小学学生作品获2023年浙江省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一等奖,入选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展示。
一是统筹统建。建立市级统一平台,规划“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素养评价”三个核心体系,实施薄弱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托底性保障。积极深化产教研融合的区域人工智能教育合作推进模式,充分借助腾讯、科大讯飞等产业界的技术创新力量,借助当地高校的优质师资、科研智库和服务能力,确保师资培养、课程开发等项目规范平稳落地。我市人工智能教学平台活跃教师用户数增加500人共达3800人,学生数增加约3万人共达近16.1万人,学生作品数增加约16万件共达31万件。
二是试点先行。我市分层打造省、市级人工智能教育试点示范,优先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特色办学试点,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强化头部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引领作用,为全域推行创建工作迈出关键一步。目前,平阳县等1地和16所学校被列为省级“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平阳县更作为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经验交流研讨会人工智能教育分论坛承办方,在全国范围内作经验交流。确立9所市人工智能标杆校,并在政策、投入和宣传上予以支持,打造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启航科创中心”、温州市实验中学“alt_space科创中心”、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芯片实验室”等典型AI空间。
三是特色发展。2014年,我市举办了首届青少年创客文化节。2020年,市教育局联合温州市科协、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主办首届青少年科创春“玩”。历经10年“文火慢炖”,我市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青少年创客文化节和科创春“玩”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感受科学教育魅力、了解前沿科技发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品牌活动。2023年科创嘉年华活动在线观看人数更达20万,并于中国教育网、浙江教育报、温州新闻网等多家国家级、省市级媒体亮相。
各中小学校在推进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行进道路上,跳出单一层级、单向供给、单纯技术的传统路径,系统化推动基于新一代数字技术手段的教学模式变革,引入AI大模型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应用,有效解决真实问题,解放师生,发展师生,更向支撑师生更高层次的生命成长迈进。AI应用场景建设实践成果在多项市级大赛崭露头角,如龙湾区第二小学教育集团,针对语文作文教学八大难点、四大痛点,采用AI作改平台,赋能采集、批改、讲评、分析、展示、记录、题库等场景,在三轮具象化、落地化迭代实践中,逐步改善费时低效、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的教学前情;瓯海区郭溪第三小学立足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优势,借助“一库一看板、三端四报告”的“慧T足球”系统,补充球员姿势捕捉、实时训练指导、评价报告生成等人力难及的细节,完成“问题诊断-应用驱动-效果评估-教学优化”的课程模式重构;温州市新田园小学英语教师使用搭载AI语音识别模型的“学习机”,实时检测学生核心语言发音、核心句型表述,精准把握学情,高效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能力,分析改进教学策略,以期大跨步靠近“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
随着AI大模型的迭代进化及其在教育领域应用场景实践研究的深入,温州市鹿城区、瓯海区等地开启了教育 AI 大模型本地化部署的先行探索。鹿城区教育局支持引导辖区学校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引进校园、用于课堂。例如,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基于清华大语言模型ChatGLM,打造“广小智”“广小护”“广小爱”等学校自建GPTs智能体,辅助教师教学科研、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温州市实验中学将AIGC课程融入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以跨学科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AIGC技术技术支持下创造性理解和解决问题。温州市瓯海区教育局基于清华大语言模型 ChatGLM3-6B,开展瓯教 ChatAI 本地化部署,探索其在教育政策解读、心理健康引导、教学方案设计等教育场景中的有机运用。尤其在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助推教师发展方面,打造“瓯教 i 学”应用,成功获评2024年温州市教育数字化创新应用项目。
回顾过去,我市“人工智能+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课程框架仍未摆脱传统设计、AIGC相关教学资源累积不足、授课教师结构性缺编等困境。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落地无法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持续地投入探索,同时也需要总课题组的帮助支持,在设计研究化、实践科学化、成果学术化等方面多加指导。我市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加大人工智能教育投入,加强与高校、企业、学校之间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打造一片基础设施完备、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学生信息素养过硬的“人工智能+教育”沃土,推动从应对到驾驭,从驾驭到玩转的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