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展研究视野,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研究”课题组成员于每周六晚举办开放读书会。2024年1月13日,第九场读书会成功举办,本次读书会阅读书目是《情感机器》,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张誉月领读,多位老师参与了讨论。
《情感机器》(The Emotion Machine)是由美国首位图灵奖获得者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于2006年撰写。马文·明斯基是一位伟大的认知科学家,计算机科学和哲学领域的研究者。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人工智能中的情感和意识,提出通过机器模拟人类大脑的方式来理解和构造具有情感和自我意识的智能系统。全书讨论“意识”问题,但不问“什么是意识”,而是去探索“由意识所产生的情感涉及怎样的思维程序、大脑如何来执行这些程序”。所以作者以“思维程序”为核心,由机器和人脑的差异性和各自的独特性为线索,谈论了涉及多重领域的根本性问题,比如“自我”、“疼痛”、“依恋”、“理性”、“本能”、“决策”、“自由意志”、“真实性”和“思维方式”等。
本书共包含九章。前三章为本书的第一部分,探讨人类的情绪问题;后六章为本书第二部分,探讨人的思维本质问题。在第一章《坠入爱河》中,作者认为我们每一种主要的“情感状态”都是因为激活了一些资源,同时关闭了另外一些资源——大脑的运行方式由此改变了。如果这种改变每次都会激活更多其他资源,那么最终将导致资源的大规模“级联”。在第二章《依恋与目标》中,作者探讨人类的一些目标是天生的本能,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另一些目标则是通过“尝试和错误”学习,来实现已有目标的次级目标;而高层次目标,则是由一种特殊的机器体系形成的。这种特殊的机器体系是指我们对身为依恋对象的父母、朋友或亲人的价值观的继承,这些价值观积极地响应了我们的需要,在我们体内产生了“自我意识”情感。在第三章《从疼痛到煎熬》中,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不喜欢疼痛,是因为任何疼痛都会激活“摆脱疼痛”这一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目标本身的消失,因此在处于这种精神状态中时,我们也就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在第四章《意识》中,作者探讨了什么是“意识”?他认为意识是一个“手提箱”式词汇,被我们用来表示许多不同的精神活动。心灵的每个阶段都是一个同时存在多种可能性的剧场,而意识则将这些可能性相互比较,通过注意力的强化和抑制作用,选择一些可能性、抑制其他可能性。在第五章《精神活动层级》中,作者对之前章节的内容进行了统一,阐述了大脑资源可以分为6种不同的层级——本能反应、后天反应、沉思、反思、自我反思、自我意识,以对想法和思维机制进行衡量。每一个层级模式都建立在下一个层级模式的基础之上,最上层的模式表现的是人们的最高理想和个人目标。在第六章《常识》中,作者认为常识性知识的主体,即人类需要在文明世界中相处下去会涉及的许多问题,如我们所说的常识性问题,目标是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实现的,我们平常是如何通过类比来推理,以及我们如何猜测哪一项知识等,可能与我们的决策方式相关联。在第七章《思维》中,作者讨论了许多有关思维的问题:在众多的兴趣爱好当中,是什么选择了我们下一步将要思考的内容?每一种兴趣又会持续多久?批评家又是如何选择所使用的思维方式的?在第八章《智能》中,作者探讨了人类如何通过多种视角来观察事物、如何拥有快速进行视角转换的方法、如何拥有高效学习的特殊方式、如何拥有获得相关知识的有效方式并可以不断扩大思维方式的范围、如何拥有表征事物的多种方式等人类思维的多样功能。最后,在第九章《自我》中,作者讨论了是什么让人类变得独一无二?不同人的各异人格是怎么来的等。
总体而言,这本书可以说是对心理学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创新,但与大多数以心理学实验为论证基础的神经科学著作不同的是,本书作者注重以大脑原生的“程序”为研究对象,思考“大脑程序”如何自主运作,如何进行更新和改进。普通心理学的框架会从认知,情感,意识的维度谈起,作者给出的框架从先天认知,后天认知,沉思,反思,意识的反思五个层次给出自己的理论。
作者引用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人和动物思想和大脑没有本质区别,区别的是程度。一方面,人的大脑是一个顽固狡猾的懒汉,沉迷于生物本能。另一方面,造物主赋予了大脑无可取代的优势,那就是在经验中进行学习、反思,重建思维方式的能力。先天认知是基因的种族潜意识表现,后天认知是教育、社会习俗、文化和生活习惯的熏陶使然,沉思是思维决策的能力起始点,反思则是人类快速进步的阶梯、实现持续改进,而真正让个体或人类创新或只是发展的是意识的反思,是对框架结构本身的质疑改进。这也是机器和人脑最大的不同,是作为个体,进行自我了解、改造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最佳工具,也是人工智能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也许我们对大脑改造的能力就决定着人工智能的未来。
总之,这是一部人工智能专家的心理学学术储备与创新理论。作为一个人工智能专家,是否需要具备心理学专家的学识?从学术创新的角度而言,马文明司机给出的答案非常明显。书中对于我们习以为常的理念不断追问,提醒我们需要通过意识的反思层面进行持续检讨,突破认知藩篱,极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