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展研究视野,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研究”课题组成员于每周六晚举办开放读书会。2024年1月20日,第十场读书会成功举办,本次读书会阅读书目是《童年的消逝》,由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柳晨晨领读,多位老师参与了讨论。
《童年的消逝》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2年出版的人文社会类著作。在《童年的消逝》里,尼尔·波兹曼以“童年”为主题进行媒介研究,同时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的论题:随着媒介的变迁,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童年的存在,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新媒介环境下人的读写能力退化、教育的衰退、羞耻心的消失、信息环节复杂化等等,共同指向了“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在序言里写道:“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年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伪成人”,即儿童有成年人的特征,但并未真正成为成年人。这里有一个评价词“劣等面目”,可见他对“伪成人”的这种变化状态持悲观态度。
当我们翻开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时,仿佛被卷入了一场对文化、科技和人类发展的深刻反思。这是一部跨越时代、深入人心的作品,它不仅揭示了童年概念消逝的现象,更引导我们思考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本书共分为两个篇章,前四章为第一篇章《童年的发明》,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波兹曼指出,在中世纪,儿童与成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文化界限,他们共享着基本相同的信息和知识。随着印刷术的普及,文字成为主导的传播方式,成人开始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由此诞生。后五章为第二篇章《童年的消逝》,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电视时代,童年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消逝的。波兹曼认为,电视的出现打破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信息隔离,使得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世界的秘密和复杂性被毫无保留地展示在儿童面前,导致儿童过早地接触到了成人的世界,童年的独特性逐渐消失。第一章《没有儿童的时代》,波兹曼深入探讨了童年概念的起源,通过研究童年的历史和哲学观点揭示了不同时期和文化对儿童的不同看法,同时提供了对社会变革对童年观念深远影响的预测。第二章《印刷术和新成人》,本章详细阐述了印刷术的兴起如何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发展,改变了儿童和成人的社会地位。儿童逐渐被赋予读者和教育的新角色,但也面临着独立性和童年特殊性的丧失。第三章《童年的摇篮期》深入探讨了印刷术初期对儿童概念产生的影响,以及阅读、写作、宗教、文化和经济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第四章《童年的旅程》这一章追溯了儿童时期概念的历史演变,强调了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儿童时期观念的逐步建立,以及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工业化对儿童的负面影响。第五章《结束的开端》以电视为中心,阐述了其在塑造一个共同文化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波兹曼认为,电视是一个以图像和故事为主的媒介,而这些内容往往具有“幼稚化”的特点。这使得成人和儿童在电视面前变得平等,原有的成人与儿童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第六章《一览无余的媒介》则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波兹曼指出,电视使儿童过早地接触到了成人的世界,包括暴力、性爱等成人话题。这不仅让儿童失去了应有的天真和童趣,更让他们过早地接触到了成人的问题和压力。第七章《成人化的儿童》转向了政治、商业和教育领域,探讨了这些领域如何被电视所影响,进而蜕变为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波兹曼认为,电视文化导致了政治和商业的娱乐化,而教育也变得越来越缺乏深度和内涵。第八章《正在消失的儿童》则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本章提供了儿童这一概念消失的证据。波兹曼强调,童年的消逝并非一个简单的事实陈述,而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的现象。他呼吁我们重新审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它们对儿童和成人的影响。在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六个问题》,尼尔·波兹曼并未直接给出解决童年消失问题的方案,而是提出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童年的本质、起源以及科技和社会机构在其中的作用。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清晰地论述了童年从何而来以及童年为什么会消逝。至于人们能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么,作者并未指出具体的措施,但作者提出的“童年的消逝”这一警示性现象时刻提醒着人们: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数字技术拓展了童年生活的新形式,帮助人们掌握了更多的丰富童年发展的资料;另一方面,在没有成人指导的情况下,身心尚未健全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地辨别海量的数字信息的利弊,这可能会对儿童人格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在当前的数字媒介时代,我们无法直接断定童年是否已经消逝,但我们可以探讨在新媒介环境下,“童年”这一概念能否被赋予新的含义,童年与成年之间的界限是否能设立新的判断标准,以及我们是否能以相对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媒介技术的进步对童年所造成的影响。我们应以审视的态度面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尽早预判和评估其对社会的影响,努力缩短人类社会与技术变革之间的“迟滞”效应时间。在面对技术与社会之间的鸿沟,我们应时刻警惕童年的消逝危机,警醒自身,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从而寻找到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