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北京市东城区始终与国家、北京市数字教育发展同频共振,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作为教育数字化的重要一环,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围绕教师数字化素养和教育场景应用,制定《东城区“五个行动”、“五个一批”人工智能规划》,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助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东城区智慧教育工作重点转向教师专业发展和智能教育产品的应用研究。一是加强新时代人工智能教育产品使用的评估规范和伦理监管。制定《东城区中小学智能教育产品应用规范》(征求意见稿),以评估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是否符合要求。二是联合人工智能企业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应用工具培养。与多个头部企业合作建立数字化课程、建设结构化课程创作工具,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应用工具培训,进行个性化讲解知识体系建构,通过区域统筹推进、学校试点及企业合作等方式,推动教师掌握数字化技能,提升教育质量。三是开展人工智能赋能课程供给行动,培育一批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案例。基于“双师、多师”多种形态相结合的“智能+”课堂模式,试点建设数字AI助教,推动教师变为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者、教育进程的引导者,创新教育“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如宏志中学利用数字人“宏小志”开展人工智能培训。开展人工智能等特色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机制,培育跨班级、年级、时空的学习共同体,为师生开展个性化、多样化教学提供更多模式,如史家小学数字博悟课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课程活起来,在东城学校快速复制和传播。
坚持“离不开才叫真本事,用得好才是硬道理”,东城区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创新行动,培育一批数智赋能的典型应用场景。一是部署学校和技术龙头企业合作设立智能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开展校本特色应用研究。二是以AI赋能的视频切片和语音搜索,放大数字资源的服务倍增效应,配置优质学习资源,推动优质校本、区本资源在区级资源平台形成定期汇聚和更新,形成区域基础教育学校一体化集成共享,实现全区数据赋能考试机作业的深化应用。三是围绕教、学、管、评、研等场景,在智能作业、AI辅导答疑、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智能双师心理课堂、AI课堂分析、英语听说场景、考试学情应用场景等方面引入一批头部、前沿的数字化产品,重构东城业务流程,贯通教育教学全场景,以“学校小试点”推动优质模式的“区域大应用”,助力“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在升级。如北京汇文中学智慧操场创新体育学练赛模式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史家小学大模型赋能AI心理伙伴,舒缓学生负面情绪。
围绕教师数字化学习与研修、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提升,东城区开展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行动,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教育骨干教师队伍。一是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建立AI教育研究联盟,建构师生共进素养成长型课堂理论,建立开放、包容、创新的素养型高阶课堂,形成素养型高阶课堂的典型发展策略与发展路径,开发师生素养评价工具,对师生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二是培养智能时代的新型AI教师队伍,提升干部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全场景升级,依托“一平台四中心”助力教研模式改革。
针对教师数字化学业评价素养,东城区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评价优化行动,培育一批符合学科素养和区域特点的评价标准。一是借助智能技术进行常态化AI课堂观察,建立教师教学反思和课堂教学数字画像,赋能课堂评价、师徒结对、协同教研、同课异构等场景。二是合作开发区域专用的小场景人工智能大模型,着重在英语、物理、数学学科构建学科课堂素养评价的区域常模和评价量规。三是基于区域“数据大脑”和校本大数据开展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数字社会责任是教师数字素养必备能力,为此,东城区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头雁”创建行动,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教育标杆校,推动区域教育智能化生态建构。一是聚焦场景,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制定人工智能应用基本规范。二是保护数据安全,对学生、家长及其他人的数据进行收集、存储、使用、传播时注重数据安全维护。三是做好安全防护,做好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的管理与保护和风险行为。
教育具有时代特征,发展数字素养是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必修课。在人工智能的教育实践上,企业和学校、教育与技术两翼齐飞,共同成长。一是企业要有教育情怀,不断提供更多好用、减负、有效的技术服务和智能工具;加强合作,探索建立东城区AI教育研究共同体。二是与高校紧密结合,开展东城区系列“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专题培训;对东城区AI赋能教育教学实践(课题、项目)的专题研究进行专家指导,并形成相关成果;培育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典型,形成典型案例并推广。三是区域持续加强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探索,抓好机制建设、专业支撑和校长、教研员、一线教师的专业培训。四是学校和干部教师要解放思想,注重培育,在课堂结构性变革、基于精准诊断的个性化学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治理、教育管理体系重构等场景持续探索技术的价值。坚持实事求是,在广泛合作、大胆实践和细心求证中,逐步推进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